体坛周报十谏篮协:CBA改单场40分钟、恢复亚外、激励留洋

发布时间: 2023-09-27 06:41:26    作者: 江南综合体育app下载安装

  中国男篮在今年再次上演马尼拉惨案,男篮世界杯仅取得1胜4负,在32支球队中排名第29位,创造队史世界杯最差成绩,并且连续第二次无缘奥运会。尤其最后一战中国男篮75比96惨败给菲律宾,让整个中国篮球界陷入巨大痛苦当中。中国男篮和欧美豪强相比差距慢慢的变大,甚至在亚洲的地位也下降,本次世界杯战绩不如日本、 黎巴嫩和菲律宾。是什么问题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出现?

  《体坛周报》过去两周进行了详细调研,邀请长期关注中国篮球的各领域专家,从世界篮球发展的新趋势、CBA联赛和其他联赛对比、中日篮球青训对比以及中国篮球谏言等多个角度,共同撰写、发布《男篮世界杯白皮书》。我们期望通过这份白皮书,让中国篮球各界人士和球迷能更清晰地认知中国篮球现状。

  随着2023年世界杯落幕,中国队战绩不佳,我们会频繁听到一种说法——“中国篮球在理念上已经落后于世界”。如果大家对这个说法已经达成共识,那么接下来应该问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世界篮球的先进理念?是只能笼统地描述为“更高,更快,更准”,还是能用更加精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借助数据这个工具,我们来探寻世界篮球的先进理念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明确的是,现在很多人习惯把篮球理念或者说风格打法,根据大洲的不同来进行区分。欧洲球队在刻板印象里就是比美洲球队(往往单指美国队)更加缓慢、团队,淡化自身能力而讲究集体主义。

  实际上这种区分方式,完全没办法从数据上做验证。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的参赛队多,彼此之间在打法上就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本次世界杯所有比赛有15.1%的进攻机会(即投篮、罚球和失误)以快攻结束。如果把15.1%作为基准线,确实大部分欧洲球队并不是求快的打法。但也有塞尔维亚(快攻比重17.7%,排名第7)和芬兰(快攻比重17.6%,排名第8)这两支球队是偏快的,其中塞尔维亚一路打到了决赛屈居亚军。他们还做到了快攻比重是黑山的两倍以上。

  通过来说挡拆持球/面筐单打/低位背身这3种进攻方式,在阵地战的比重越高,说明该球队会更加依赖持球人自行开发进攻,而非靠后续传导终结进攻。结果世界杯上最“独”的两支球队是斯洛文尼亚和黑山,分别有45.8%和45.4%的阵地战进攻是以持球人完成的。两支球队也和立陶宛一起(42.1%),在该数据上都高于美国(41.5%)。

  确实也有一些欧洲球队更接近于所谓的团队打法,比如芬兰(22.3%)、西班牙(27.7%)和意大利(29.8%)就占据了阵地战持球比重倒数4名中的3席。但他们的成绩并没有特别出色,都会遭遇一些主攻手段匮乏的困扰。会师决赛的两支球队德国和塞尔维亚,两项数据分别为38.8%和38.9%,对持球人的依赖也会更接近美国而非西意这些欧洲老铁。

  如果要求至少出场100分钟,则整届世界杯每36分钟挡拆持球/面筐单打/低位背身次数(简称持球进攻频率)前10的球员分别是:斯洛文尼亚的东契奇21.8次,德国的施罗德14.5次,日本的河村永辉13.9次,南苏丹的卡里克·琼斯12.9次,澳大利亚的吉迪12.5次,波多黎各的沃特斯12.5次,新西兰的伊利12.1次,菲律宾的克拉克森12.0次,拉脱维亚的扎加斯11.8次,加拿大的亚历山大11.4次。

  换言之本届比赛最符合美式篮球“自己抡”定义的大核心,前两个是欧洲人,接下来会有不少弱国核心(以归化居多)。美国排名最高的爱德华兹只能在该榜单排名第14,每36分钟10.1次持球进攻也和东契奇、施罗德有着明显差距。

  看到这里你应该能够理解了:欧洲球队队伍多,各自核心球员的能力、位置、打法都有很大区别,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简单概括为某种球风,或者所谓的“欧式打法”。即使是最依赖持球人的斯洛文尼亚和黑山,也会因为王牌球星是东契奇和武切维奇,而在打法上存在巨大差异。而美国只有自己一个样本,每届人员更迭巨大,光看他们的数据来总结“美式打法”也会失之草率。

  再加上进攻数据还会受到对手防守风格的影响,使得同届比赛的队伍和队伍之间,或者具体到强队和强队之间,肯定是个性大于共性的。如果希望对世界篮球理念的变化有更清晰的理解,一个新的对比维度是必不可少的,即赛事数据。

  赛事数据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把整届赛事的所有比赛结果放在一起计算,再和往届赛事去作对比。即使某支球队的打法再极端,放在所有比赛的样本里也会被稀释。如果赛事与赛事间仍然出现了明显区别,自然能够理解为是篮球理念的变化。

  举个例子,很多人说现代篮球是变得更快了,想要验证这个说法,我们大家可以对比一下2008年奥运会至今,所有世界大赛的快攻比重。

  这张表我们大家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现代篮球确实变得快了一些;二是相比于15年前,世界大赛的快攻比重提升幅度并不算特别巨大,远远达不到“革命性改变的程度”。

  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当时整届比赛只有18.7%的进攻是由挡拆发起的(包含挡拆自行终结进攻,以及挡拆产生传球后由队友完成的进攻),并没有低位和面筐的一对一发起次数来得多。2010年世界杯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但2012年奥运会,挡拆发起进攻首次完成了对单挑发起进攻的反超。接下来两项数据的差距慢慢的变大。最近3届世界大赛,两项数据基本稳定在2:1的比例下。要知道篮球比赛还会有30%左右的进攻是处于快攻、二次进攻或者其他混乱状态下的,剩余70%的阵地战一次进攻里,能有10%以上的幅度改变已经算非常大了。而且低位和单打本身还有不少来自挡拆造成的错位。

  这个趋势实际上和NBA的发展潮流是完全吻合的:2007-08赛季,NBA有18.2%的进攻机会由挡拆发起,21.5%的进攻机会由低位+单打发起。15年后的2022-23赛季,两项数据分别为32.0%和14.6%。

  所以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在很多人眼里,NBA和FIBA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NBA挡拆大行其道会被误读为是NBA鼓励进攻,取消hand check规则等的结果。而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挡拆比面筐单打的错位更明显,比低位背身的视野更开阔,它是篮球场上最多变,最立体的开发进攻方式,代表着这项运动最先进的生产力。

  FIBA各队想要与时俱进,就得抛下“NBA天赋太惊人没法学”的固有观念。而且不管FIBA是不是有意要学、在学NBA,两者趋同的结果是摆在那里的。

  最近3届世界大赛,各队在挡拆发起进攻比重的环节基本保持不变。这只是一种在风格上的稳定,不等于各队不会在既定风格内追求做得更好。2019年世界杯各队每次通过挡拆发起进攻能获得0.90分;2021年奥运会涨到了0.92分;本届世界杯持续上涨到0.97分。

  想要提升挡拆效果,有这么几个前提很重要:挡拆持球人要够全面,除了矮个球员一贯擅长的突破和传球外,挡拆持球投才是迫使对手上提并拱手送出错位的关键。2019年世界杯,33.4%的挡拆持球出手以三分结束,命中率是31.4%。4年后这两项数据已提升至38.7%和34.0%。

  与此同时,各队也会想方设法为挡拆营造足够好的无球环境。具体而言就是在中锋掩护人之外尽量安排射手。2023年世界杯的三分比重高达43.1%,远高于4年前的37.8%。FIBA有半数球队能做到关键轮换的第二高度,每36分钟至少投5次三分,这项数据已和NBA没有太大区别。传统定义里power foward里的power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空间型4号位。

  实际上本届中国队在多打挡拆,以及强调四射手的环节已经比上届有所进步。问题出在光有风格上的追求,没有完成度上的追赶是远远不足的,很容易有型而无魂。而这种脱节的情况放到更低级别的比赛问题会更大。

  根据中国篮协K8平台的采集结果,去年U15决赛阶段,各队只有8.1%的进攻回合以挡拆持球结束。这项数据到了U17和U19会分别上升至9.8%和11.9%。但无疑和世界杯的16.8%差别是很大的。他们每次挡拆持球得分只有0.6分左右,也和世界杯的0.86分有着非常大差距。

  这3项U系列赛事挡拆已经打得很少了,有限挡拆里还只有29.0%的出手以三分结束。结果就是3个年龄组200多个后卫,只有3名球员投进了至少3个挡拆持球投三分。

  CUBAL的情况不会乐观太多。2023年大区赛阶段开始,各队的挡拆持球比重是10.6%,每次得到0.63分。大学球员会更愿意尝试挡拆持球投,但仅投出了21.0%的三分命中率。只有中南大学的郭奇芳和华东师大的丁超至少投进5个挡拆持球投三分。

  各阶段U系列,以及CUBAL,三分命中率都只有25%左右,较低的射手质量也谈不上为挡拆拉开空间。

  2021-22赛季的CBA,外援总共投进了364个挡拆持球投三分,中国本土球员总共是528个。很显然两者的出场时间比例并不是四六开。外援挡拆持球投三分的命中率是36.0%,中国本土球员是29.2%。

  我们利用多届赛事数据纵向对比的方式,是希望对大家说世界篮球最重要的改变究竟在哪里。15年前中国大战德国时,两支球队还都是以低位发起进攻的球队。但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的进步,低位逐渐消亡,挡拆逐渐兴起,改变幅度之大,绝非姚明和诺维茨基这一两个人退役就能带来。15年后德国顺应潮流,摇身一变成挡拆型球队,手握篮球比赛最先进的武器才得以站上世界之巅。

  与此同时,中国从青训开始就不曾掌握它,到了联赛阶段只能靠外援假装拥有它,国际比赛自然会再次失去它。这个差距远比人种所带来的天赋区别要来得大。正视这个差距又远远好过纠结学欧还是学美这个伪命题。世界篮球早就没有欧式美式的区别,只有理念和打法先进与否的区别。

  CBA本质上不是职业联赛,因没有哪个职业联赛不以赚钱为目的,它更像是一种半公益性质的事业。青训的处境,可想而知。

  我们的杰出球员到了世界杯,绝大部分都沦为庸常,除了美国篮球体系培养的李凯尔,唯一能跟对手过上两招的,就剩一个赵睿。也正如赵睿所说:“我们的联赛强度不足以支撑在国际大赛舞台上发挥水平。”

  至于为什么联赛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舞台的球员,其实一多半的答案已经蕴藏在了上面的文字里。用当下时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点歪了科技树”。从小就可以靠天赋包打天下,到了一线队仍旧能靠天赋拿顶薪,我为什么还要苦练技术?

  而且,有多少球员的目的是“赚够钱就退役”呢?不科学的训练、管理手段,早就磨没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拼劲和闯劲,说穿了,许多球员只是看在钱的份儿上再坚持一下,他们对这项运动并不热爱。有人说:把他们封闭起来,谁练不出来谁就去挖煤。当然这是极端的言论,但希望有一种强制力把运动员“逼”出潜力、逼到海外的人大有人在,对于这种言论,我只能说,他们的认知,配得上中国男篮的水平。

  竞技体育,内驱力才是根本的动力,只有纯粹发自热爱,才能在技艺上登峰造极。这个联赛,“篮球公务员”的确太多了。然而,成为“篮球公务员”,责任真的只在球员吗?

  以前我觉得,像日本B.League、韩国KBL那样适当放开外援,会增强CBA联赛的竞争力。现在想想,那也是没有很好的方法的办法,因为能调用的工具不多。放开外援不一定有用,可总得做点什么,就像当年,限制外援不一定有用——事实上确实没用,但总得做点什么。是的,“总得做点什么”,中国篮球发展的方向,就这样迷失在为了作为而作为的莫衷一是当中。

  我甚至怀疑,根本没有人在意中国篮球的未来走向何方,人们只是在完成一个个程序,中国男篮输球了就自动开喷、自动开始讨论要不要放开外援等“月经话题”。只是到头来你会发现,除了一地口水,问题还是那一些问题、人还是那些人,什么都没改变。很快,大家就会忘却失利的痛苦,再次在各路KOL的洗脑之下欢呼“锋线/后卫盛世”的到来。这是一种循环。

  在中国男篮兵败世界杯之后,大家都在争论,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我们到底是应该抓青训,还是抓联赛,好像国家队就已经这样了,已经无药可医,干脆放弃治疗算了。

  但我认为,篮球基本的建设与金字塔塔尖的国家队建设是可以同步进行的,并不矛盾。基本的建设当然要进行,但它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见效,由于现在我们的基础比较差,很可能一两代人都无法等到结果。而在金字塔塔尖部分,我们还来得及去进行一些规划和努力。

  很多人在问,都说中国球员应该走出去,但走去哪儿?怎么走呢?去NBA?水平不够。去欧洲或者澳洲?又伤感情又伤钱。于是我们站在原地,反正CBA活儿少钱多离家近。但如果想在相对短期内提高中国男篮的水准,还是要下定决心走出去。往哪儿走?NCAA一级联赛!

  去NCAA这件事,近年来也受到了一些质疑。比如有专家说,张镇麟也打过NCAA,而且是这一代球员里天赋最高的,他不也没能成功吗?但我想说,你不能基于某一个球员的成长轨迹,就分析去NCAA是对是错。在样本量太小的情况下,每个人的个性,他所处的环境和遭遇,是没有过大的代表性的。走出去,是需要先有量才有质,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量非常小,而且我们输送到海外的球员,由于种种限制,往往都不是最顶尖的。

  把量提起来,难吗?实际上并不难。现在日本在NCAA一级联赛效力的,就有7位球员。随着日本球员在NBA、日本男篮在世界杯上的成功,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日本年轻人去到NCAA打球。以中国球员的天赋水平,我认为我们每年送10个孩子在NCAA一级联赛打球是绝对没问题的。如果我们每年都有10个孩子能在NCAA一级联赛打球,不管他们有几个能进NBA、或者能不能进NBA,以后国家队都可以指望这些球员。

  但如果我们不能统一思想,把天赋最好的孩子批量送到海外,就又成了一件难事。日本是想尽办法把孩子往外送,他们的俱乐部非常开明,知道B联赛的水平有限,他们会尽量满足球员的个人发展。日本篮球的问题是还是相对缺少好的苗子,而我们是有好苗子,有更好的人才储备,但不愿意往外送。CBA俱乐部有自己的想法,好不容易,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年轻球员,送出去不就亏了?球员的家庭也比较反对孩子出去闯。因为出去闯这条路,虽然它的平台好,它的成功概率会更高,但是它的风险系数肯定会比留在国内增加。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去做更多的工作,无论是制定更优惠的政策,还是对俱乐部以及球员家庭的鼓励。当然,作为管理者首先也要明白,你要让国家队层面能够提升,就需要去培养精英,精英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平台。在这件事上,我们已经落后了,如果不尽早行动,只会被落得越来越远。

  我们的CBA,除了要打造了一个职业化联赛之外,还承载着为国家队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任务。在兵败马尼拉之后,大家都盯着CBA联赛水平低、不能培养国际级球星、无法提供更好的对抗环境这些事,但忽视了联赛的职业化和商业化这个问题。我认为职业化和为国家队输送人才,二者是不矛盾的。

  确实就像赵睿说的,“我们的CBA联赛强度不足以支撑我们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发挥水平。”那么如何提高CBA联赛的强度,让它更好地为国家队服务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定地推进职业化改革,而不是畏首畏尾,甚至开倒车。

  综合我国的国情、体制、篮球人口基数、球队数量,我们联赛的职业化方向,不应该是NBA。NBA最显著的几个特点,没有升降级、依靠选秀获得天赋以及球员流动的方式,都不符合我们的情况。尤其是升降级,目前世界上没有升降级、没有形成多级联赛体系的国家非常少——当然这里是指有条件开展篮球联赛的国家和地区——除了NBA和CBA,就只有三个,澳大利亚和韩国,是因为他们联赛球队的数量非常少,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另外一个是菲律宾的PBA,他们是完全照搬NBA的。PBA历史悠久,也曾经有过一个时期的辉煌,但他们学NBA学得很彻底,我们的联赛是做不到的。

  适合我国国情的,其实就是欧洲的多级联赛体制,也就是我们以前的有升降级的联赛体制。以我国目前篮球发展的现状,我们至少应该形成三级甚至更多级的联赛架构。这样的架构,才能带给低级别联赛球队希望,也给CBA的球队带来压力和刺激,形成更大的竞争,提升联赛的强度和水平。

  在外援方面,我们过去几年取消了亚洲外援,这其实就是在开倒车。有些人认为亚洲外援来到CBA,就是我们在养狼,怕那些西亚球员来CBA打球,水平提高了,反过头来再打我们。过去几年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想法非常愚蠢和落后。我们不但不应该取消亚洲外援,而是应该取消限制,扩大亚洲外援的规模。这不但能够帮助CBA联赛提高对抗性和竞争性,让国内球员的日子不再那么“舒服”,让他们有动力去努力训练和比赛,还可以让更多的亚洲国家关注CBA,这对提升CBA在整个亚洲的商业价值是非常有帮助的。甚至在我的理想中,我们未来的青训也能够有亚洲球员的身影,我们的CBA在选秀中也可以去挑选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球员。

  另外,像是澳洲NBL联赛明日之星计划这样的项目,我们其实也完全可以去模仿。我们的CBA联赛,现有的政策、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满足国内市场。但我到过澳洲联赛,以及很多欧洲级别的联赛,会明显地感受到国际篮球的融合,因为我会发现场边会坐着很多的NBA球探,他们会驻足停留,去关注一些小球员。20年前的CBA联赛也能吸引NBA球探,但现在,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如果我们也能把美国有潜质的高中球员吸引来CBA呢?美国的观众、NBA的球探,都会来关注我们。他们也许就有机会关注到一些有天赋的、新生代的中国球员。这对提升整个联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非常非常大的帮助,我们的俱乐部在商业上也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日本足球之父川渊三郎临危受命拯救日本篮球联赛的故事近几年已经有不少国内媒体报道过。2015年之前,日本男篮有两个互不隶属,互不交流,职业俱乐部和企业球队混杂的一级联赛,由于这违反了国际篮联“一个国家一个顶级职业联赛”的原则,日本男女篮各级国家队被FIBA禁赛,要求日本篮协限期整改。打造了日本足球J联赛的川渊三郎高龄挂帅整合了两个联赛,2015年推出了B联赛,并勾画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宏伟发展蓝图。随着日本队在本届男篮世界杯上首次凭借自身比赛成绩获得奥运会的出赛资格,这个讲述日本联赛如何走出混乱的故事也再一次被人们提起。

  公平地讲,一届世界杯拿到亚洲第一的战绩还不能说日本男篮的绝对水平就一定亚洲最强了,日本联赛的竞技水平放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值一提。但是,在短短八年里,日本篮球联赛从无到有走上正轨的过程却是一个关于“如何打造职业联赛”的绝佳观察样本。在中国男篮连续两次失去奥运资格,球迷们高呼着联赛改革的当下,更是如此。

  日本B联赛的创始者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很简单的答案——能赚钱的才是职业联赛。因此,B联赛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自负盈亏的准入标准,凡是B联赛的职业俱乐部必须能够盈利,不能出现连续三年赤字。为了保证这一制度的有效执行,B联赛同世界知名会计事务所德勤合作,由德勤每年审计B联赛各俱乐部的财务状况,并且在每年年底都会向公众公开前一个赛季的财务报表。

  这样的制度要求下,自然催生了两种倾向,一是俱乐部的支出,球员薪资符合B联赛实际的影响力水平,形成了球员表现好,球队战绩提升,球队影响力增大,球队营收增加,球员收入提高的闭环逻辑;二是球队在财政压力下,自发地通过商业手段提升自己的营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扩大球队的地区影响力,进而增加整个B联赛的品牌价值,日本人在这个环节充分展现出了一个成熟市场的商业思维。

  不同于CBA联赛的赞助合同通过CBA公司打包销售,各个俱乐部只有冠名权可以变现,B联赛只有包括转播权,总决赛冠名权等少数权益由联赛打包出售,绝大部分赞助商合同都由球队自己商谈。一支B1球队赞助商,可以大到丰田、索尼、松下这样的国际知名巨型企业,再到日本各地的地方银行、保险公司、地方制造业中坚,也可以小到连锁超市、私人牙科诊所。以千叶喷气机为例,他们2022年的球队赞助商多达191家,以此带来13.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000万元)的赞助收入。B联赛球队回馈赞助商的形式也十分多样,除了常见的场馆广告牌、海报、球衣广告展示,还有大量球员参与的线下宣传活动。一些球队深知积少成多的道理,深耕社区小赞助商市场,专门设有入门级赞助位,小微型企业只要花几十万日元就能成为挂在B联赛球队官网上的赞助商。

  赞助收入往往超过了B联赛球队营收的一半,剩下的部分则由门票、联盟分红、周边贩卖,和球队下属的篮球训练营盈利组成。B联赛极其重视入场观众人数,这几乎是B联赛运营的核心指标。联赛要求每个球队都精确地统计入场人数,每个赛季都会专门给入场人数最多的球队颁奖。人数票价也自然要和总门票收入对得上,经得起审计公司查账。之所以这么严格,是因为联盟分红也和入场人数挂钩,观众多的球队就能得到更多的联赛分红。与CBA的人人有份均等分红不同,B联赛的逻辑是,你观众多,说明你影响力大,你为联赛品牌价值的贡献就大,自然就应该分到更多钱。他们也以此鼓励球队:你们在球迷市场上投入越多,获利也就更多。在这样的政策驱动下,2022-23赛季,B联赛整赛季入场观众人数超过了300万人次,两支顶级球队场均入场观众数超过6000人,24支B1球队中有18支的场均入场观众数超过了3000人。据一些不完全统计,CBA球队在疫情发生前,只有广东辽宁北京等四五支球队的场均入场人数能超过3000人。

  为了提高门票和周边这两块收入,每支B联赛球队都有独立,但风格统一的球队官网,球队信息发布,球员个人的宣传自不用说,通过官网既可以买票,也能买到球队各式周边,从球员球衣T恤毛巾,到婴儿围兜水杯钥匙串手机壳,东西不贵,但主打一个细致,为的就是进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成为球队行走的广告牌。

  一系列球队的自主措施下,B联赛球队的总营收从2016-17赛季的150亿日元已经上涨到2021-22赛季的299亿日元,而2021-22赛季的大部分时间里,受疫情影响,比赛场馆只开放一半的座位。据B联赛官方上年度发布的报告估算,完全开放后,2022-23赛季的预计营收目标为400亿日元,如果能实现,B联赛的整体营收就会超过CBA,对于篮球这项运动的受欢迎程度在本国排不进前五的日本来说,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商业成就。

  从B联赛把入场人数视作是最核心运营指标就不难看出,B联赛的服务对象显然是这些球迷观众。事实上在B联赛的官网上就有明确表示联赛三大目标:打造通往世界舞台的高水平球队和球员;极致的娱乐性;梦想的球馆。第一条是任何联赛不必多说的目标,而后两条就和竞技水平没什么关系了。

  B联赛的创始者们对球迷市场的认知是——单靠一项运动本身的爱好者,是无法撑起这项运动的职业化发展的。只有娱乐起来,让大众把看比赛视作是平常的娱乐活动,是日常的消遣,而非爱好者的专属追求,才能把市场化的职业体育运营起来。因为据调查,将职业篮球比赛作为最关注运动的日本人只有8%,作为日本第一运动的棒球,这个数字是53%,足球则是24%,所以争取非篮球迷观赛就成了B联赛的首要观众策略。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对B联赛的观众策略管中窥豹——入场观众女性比例超过50%。众所周知,篮球是一项男性球迷占压倒性多数的运动,日本其实也不例外。到场观赛的女性球迷有58%是和家人一起来的,在独自一人前往观赛的球迷中,女性观众比例就锐减到了24%。可见,到B联赛现场观赛相较于观看一项竞技比赛本身,更像是一种家庭娱乐活动。

  B联赛球队又是如何吸引观众入场的呢?首先一点,B联赛设立之初就定下了两个重要制度,一是球队必须采用地名+队名的中性名,取消冠名权。这本可能极大地影响赞助收入,但只有一个稳定的队名才可能打造长久的品牌,在本地居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二是球队不能随意搬迁更换主场城市。两大政策的本质都是要求球队扎根本地社区。而前面提到的赞助商政策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大中型企业会提醒员工所赞助球队的当周比赛日,鼓励员工观赛,工会组织团建去现场看球自不必说,小微型企业赞助商在这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小微型企业赞助商给球队带来的赞助金虽然不多,但它们往往更扎根于本地社区,一个小企业一旦赞助了B联赛球队,它就自动成为了球队的宣传窗口。试想一下,你去银行办理业务,去看牙医,去超市购物,带孩子去游乐园玩,都能随时看到本地球队的比赛海报,你会不会不知不觉中就把这支球队视作是城市的名片,值得去现场支持一次?据统计,有32%的入场观众是因为赞助商,本地社区里张贴的海报,传单等原因了解到球队,并入场观赛的。

  联赛目标中的第三条梦想的球馆实际上也是为增加球迷入场数这一点服务。在B联赛的创始人川渊三郎和现任运营人岛田慎二的设想中,职业球队的球馆应当成为当地居民的娱乐活动中心,它应该是一个在周末,能购物能吃饭能游玩,再顺便看个比赛的地方。在B联赛的准入审查中,主场球馆的座位数,硬件设施条件,到最近轨道交通车站的距离都是重要的考量,只有主场馆符合标准的俱乐部才能加入B联赛。随着B联赛运营状况蒸蒸日上,联赛也鼓励球队大力投资兴建新场馆。琉球黄金国王队的主场冲绳综合体育馆就是一个2018年动工,2021年完工的新球场,造价170亿日元,可容纳一万名观众,有着NBA球馆级别的硬件设施,也是本届男篮世界杯日本赛区的比赛场馆。目前千叶喷气机的新主场东京湾LaLa球馆也正在建设中,同样设计容量一万人,预计将会在2024年完工,并成为2025年B联赛全明星赛的举办地。B联赛同时还有佐贺、神户两处在建的高标准新球馆。

  良好的硬件设施只是球馆建设的一部分,要抓住本地球迷的心,还需要各种运营策略。球员参加的线下社区活动必不可少,球队拉拉队,吉祥物的表演也是B联赛对球队的考察部分,每个赛季,联赛都会颁发最佳主场和最佳吉祥物奖。球队在比赛日往往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球迷活动来吸引球迷,比如当日先到场的100名球迷会派送小礼物,应援荧光棒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B联赛的赛程设置。众所周知,日本社会的工作压力并不小,工作日加班是上班族的日常,B联赛特意把大部分比赛都安排在周末,许多周末都是两支相同球队的背靠背小系列赛。这样的设置从竞技角度而言并不友好,但相比较能让更多球迷到场看球,和球队共同战斗,背靠背可以算是值得克服的困难。

  日本篮球在世界范围内竞技水平并不高,光靠商业包装和运营策略,而没有高水平的竞技表现也很难留住球迷。球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又不可能一蹴而就。B联赛对此的做法也很简单——相对开放的外援政策。B联赛允许一支球队同时签约注册3名外籍球员,同时再允许一个归化/亚洲籍外援,也就是说,一支B联赛球队可以最多拥有4名非本土球员。比赛中则是允许同时上场两名外援+1名归化/亚洲籍外援。

  2022-23赛季,B1球队除了每个队3名外援之外,还有12名归化球员和10名亚洲外援(主要是菲律宾球员),也就是说,在B联赛不到300名注册球员中,有将近100名非本土球员,算上小部分留美归国的日本球员,B联赛超过三分之一的球员实际并非本土出身。这些外援大多来自NCAA一级球队,竞技水平虽然可能不如CBA那些超级外援,但也明显超出日本国家队球员水平,对B联赛的竞技水平提升大有益处。本届世界杯表现出色的归化球员霍金斯就是一名NCAA出身,效力于B联赛涩谷太阳摇滚的球员。

  这里提一句日本的归化政策,与很多国家篮协牵头归化球员参与FIBA赛事不同,由于B联赛特设的归化名额,日本的归化球员主要由俱乐部主导。日本法律对归化的规定要求不高,只要居住满五年,具备独立经济能力,按时缴税和缴纳各类社保医保,没有违法记录就可以申请加入日本国籍。所以俱乐部对在日本长期效力的外援只要开出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将其归化,不再占用外援名额,也不需要日本政府开出特别的绿色通道。这种制度并不为国家队服务,但客观上却让国家队在归化球员的选择上非常丰富。

  日本男篮在世界杯上的表现证明,如果联赛的薪资水平合理,大量的外援并不会折损本土球员的发展空间。而B联赛球票销售则证明一支球队只要扎根本地社区,让当地居民相信球队为城市而战,具体是什么肤色的球员在场上打拼也并不是关键。事实上,B联赛还出现过在日本效力多年,但水平已经不足以打全明星的外援被热情的球迷投进全明星的故事。

  B联赛虽然是一切向钱看的职业联赛,但也并非在培养后备力量上完全无所作为。各支B联赛球队都有下设的U18、U15青少年球队,并组织正规的比赛,也开办面向本地孩子的篮球训练营。由于这不涉及B联赛的正赛,此处先按下不表,但有一个设计值得一提。我们知道日本的青训走的是校园体育路线,校园体育虽然能极大地扩充选材面,增加体育人口,但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在球员18-23岁的黄金涨球期,不能在训练条件最好的职业队训练,只能在相对训练资源不足的大学打球,等到23岁毕业进入职业队,技术可能已经定型了。美国的做法是大量第一流的好苗子在19岁读完大一就进入NBA,而日本还很少有这种现象。B联赛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特别指定球员的名额,每支球队可以招募一名在大学的明星球员,提前进入职业球队,以无薪实习的性质参与B联赛的训练和比赛,虽然出场数会受到限制,但也可以直接体验职业联赛的比赛强度和训练。本届世界杯大放异彩的172后卫河村勇辉在此之前就已经以这个身份在B联赛征战两年,上赛季正式加入B联赛后直接以“新秀”身份勇夺MVP,可以说是这个制度的最成功案例。

  B联赛创立短短8年,联赛总营收已经翻了一倍还多,观赛人数大幅度增加,国家队也打出了一点成绩,按理说,这都说明B联赛正处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接下来只要把好方向盘,稳步前进即可,但B联赛的运营者们并不这么觉得,没有失败作为外因促使,也可以积极改革。

  岛田慎二构想了几年后,在今年7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开了联赛未来改革的新方案。B联赛将在2026年重新整合为一个新的三级联赛,分别为最高级别的B联赛Premium,次级的B联赛ONE和最低级别的B联赛Next。表面上这只是现在有的B1B2B3三个级别联赛的名称变更,但其中实际大有文章。

  首先,新的B联赛一级联赛将不再以战绩为标准进行升降级,而是完全的商业化导向,并以此吸引投资。最高级Premium联赛的准入制度只有三条:场均入场人数超过4000人,年营收超过12亿日元,符合条件的高标准主场球馆。这一改革思路可以说是将现行的B联赛经营理念走到极致。

  其次,未来的Premium联赛将会把外援名额扩充到4名,目前正在讨论是否完全取消场上外援数量限制。最高级别联赛的各支球队营收能力相对接近之后,也会出台全联赛收支共进退的工资帽制度来平衡各队的实力,并导入选秀制度。

  大量外援提升了联赛竞技水平,但可能挤压了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这样的想法在日本也并不罕见。B联赛的想法是在一级联赛里保持大量外援,非本土高水平球员和本土顶级球员的比例大约为5:7,这样依然能保持超过100名本土球员在顶级联赛和高水平对手竞争,足以满足国家队选材的需要。相对较弱的本土球员则在下一级联赛比赛,两个联赛虽然没有升降级关系,但球员的流动是开放的,在次级联赛的高水平球员同样可以转会到最高级联赛参与更高水平的竞争,高级别联赛打不上球的潜力球员可以被租借到低级联赛比赛,避免潜力球员无球可打。

  在这个三级体制下,最高级的Premium致力于创造高竞技水平的竞争,保证最好的球员在足够强度的比赛中得到锻炼,并尝试开拓海外影响力;次一级的ONE力主扩大球员培养池,发掘潜力新星,保证本土球员的比赛时间;最低一级的Next则是扩大B联赛在日本全国的地域影响力,让每个地区的球迷都有可以支持的主场球队。在目前的规划构想中,未来One和Next会逐渐融合。

  B联赛的构想很宏大,正如渡边雄太们的NBA梦一样,在它们真正实现之前,你还不能说他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正确的,但任何远大理想的实现,最重要的都是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川渊三郎带领日本篮球迈出了第一步,日本男篮打入奥运会或许是对这第一步的小小奖励,现在岛田慎二正在尝试他们的第二步,在亚洲这片世界篮球的洼地里,目标很远,道路很长,唯有脚踏实地,才能看到希望的微光。

  中国男篮在世界杯大败亏输,坊间又掀起了关于“青训出了什么问题”、“联赛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的讨论。我不揣冒昧,也想根据我掌握的信息对这两个话题略谈一二,希望能给诸位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青训在这里特指CBA俱乐部的梯队建设,我采访多名教练员和俱乐部管理层之后发现,被吐槽最多的,就是选材受到学校的强力冲击,以及赛事过于匮乏。

  选材的问题很好理解,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考虑到青训的成材率问题,绝大多数家长不敢让孩子一条道走到黑。他们希望选择一条既能打篮球又能兼顾学习的道路,因此自然会倾向于校园篮球——甚至一些专业队教练的孩子也不例外。事实上,这相当于男篮把女篮青训经历的东西重新经历一遍,“而且指定是不可逆的。”一位执教过国青男篮的教练告诉我。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青训强队,比如辽宁、广东、山东,都在大举推进“体教融合”,说穿了,这不是响应谁的号召或者赶什么时髦,而是时代使然,不“融”不行了。

  再说赛事的匮乏,一位传统强队的三线队主教练向我吐槽:“接队近3个月,就打了两个非正式比赛,加起来5-6场球,比赛少得可怜。孩子们光练,没有比赛,检查不出什么东西。”而在篮球强国,青少年相对练得少,但比赛多。以立陶宛为例,赛季期间一周两赛是有保障的,我们正好跟他们相反。这位三线队教练表示,他们并非缺少比赛经费,“有文件来的话,我们愿意掏钱参赛,可就是没有办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教壁垒。如果把两者的赛事体系比作两个蓄水池,以前,两个池子之间隔了一堵墙,现在是一个单向阀,教育系统的球队能参加体育系统的比赛,体育系统却不能参加教育系统的比赛。如果两个系统能够彻底融合,比赛的量起码要比现在多很多。现在看,“体教融合”更像是体育系统的单相思。

  至于中国篮协为何不多举办赛事,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钱。当你把大量资金投进国家队,此消彼长,举办青少年赛事的钱就会变少。然而归根结底,办赛在我国无利可图,是个纯公益(或政绩)项目,办一次赔一次。至于为何坐拥全球最大规模的篮球爱好者群体,却无法通过比赛赚钱,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毕竟CBA球队都无法赚钱,又怎能奢求U系列赚钱呢?

  再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青训教练的水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球员自己打球时就糊里糊涂,一退役却被安排到青训队做主教练,他能带得好吗?能带好才怪。

  但我们绝不能泛泛地把问题抛给教练,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水平低下?归根结底,还是准入标准太过宽松,而且没有全国统一的完善的训练指导体系。“现在是你教一下,我教一下,投篮动作都统一不起来。”前述前国青男篮教练说,“你一定也听很多国字号教练讲过,队员到了国青队还得重抓基本功,这咋弄?”有了训练指导体系,再把教练资格证授予的流程严格起来,教练员的水平或许会有质的飞跃。不过,连上海体育大学的C级教练员(大学或青年级)培训班都在讲授画圆战术,你又怎能奢望中国篮球能建立科学的训练指导体系呢?也只能是想想。

  教练员脑中空空,也就只能“三从一大”,因为复杂的玩不了,而疯狂上量、堆时间、练身体是最简单的,也最容易出成绩,有了成绩又可以进一步麻痹自己。好在中国人才足够多,禁得住祸祸,您还别说,真有不少这样卷着卷着就赢了的。可惜在国内赢得再多,也是南辕北辙,一到国际赛场就原形毕露。都说中国运动员对抗差,我看不是,就是技术太糙,但只有归咎于对抗才能归咎于天赋,才能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所以,说青训比联赛复杂,并不是开玩笑。也正因为其复杂,才投入高、产出少,所以许多CBA球队对此意兴阑珊,要不是准入规则第18条明确规定CBA球队必须得有注册人数12人以上的二线万,我丝毫不怀疑许多CBA球队会解散青年队。毕竟,每批人当中能在一线个,却需要对整批人进行长达数年的持续投入。

  一位投资人给我算过一笔账,他们培养一名主力球员的成本,要超过1000万。有这钱,直接给签字费挖人不香吗?所以这几年真正在沉下心来做青训的,可能也就深圳、广厦、浙江三家,起码就投入而言,它们名列前三是没太大疑义的。

  各家俱乐部为什么不愿意对青训投入太多?一方面是青训有它的周期性,培养一批人,需要用十几年;可更重要的,是俱乐部普遍没钱。现在的情况是,如果能打进总决赛,门票收入、联赛分成、地方政府补贴、冠名费、各种赞助加一块儿或许能覆盖一年的开支,甚至略有盈余。否则一定是亏钱。一位老牌强队的工作人员说:“去年赔了大几千万,除了青春风暴那一年,从来都是赔。”

  尤其是今年世界杯大放异彩之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日本篮球发展的脉络,尝试破解他们的成功密码。

  深耕青训多年的东方启明星创始人、总裁靳星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实地考察完日本篮球青训后感慨颇深。

  日本男篮在世界杯上的表现令我感到震撼,此前那次日本之行对我来说也的确是收获满满。

  通过几天的实地考察,一个最简单的结论就是,日本篮球和日本足球的发展一脉相承,他们都以赢下世界冠军为目标,希望能够以此给国人带来幸福感。围绕这个目标制定计划,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因此日本篮球发展不论在何地,什么年龄段,都保持着步调一致性。

  在大的目标之下,日本建立了双金字塔模式的培养体系,即大众和精英两个发展方向。大众方向以培养终身体育爱好为导向,精英方向则是为了选拔和培养国家级人才。但最重要的是双金字塔的地基:以激发兴趣,培养社会化能力为基础的青少年培训。

  双金字塔培养体系虽然目的不同,但彼此相通。现如今这些在世界杯赛场上叱咤风云的日本国手们,都是从培养兴趣的角度开始接受篮球培训,后来逐渐展现了他们对于篮球的兴趣与天赋。

  日本篮球的培训并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他们的理念是篮球需要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并且培养好的人格品质。在观看日本青少年培训的时候,我们观察到除了培养孩子们的篮球能力之外,教练们还非常注重对于孩子们礼仪礼貌、协作能力、领导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五方面的培养。

  当然,这也和日本对于教练员的定位和高要求有关。在日本篮球的体系当中,教练员的职责是“把球员送到想去的地方,并且抵达目的地。”,也就说教练的定位是“支持者”,他们不以自己的好恶去定义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的创造性,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领导力,在关键时刻勇于承担,敢打敢拼。一边鼓励孩子享受快乐的比赛,一边从挫折当中提升自己,这才是教练员的使命。

  日本目前已经在青少年培训当中否认了“胜利至上”的观念。可以追求胜利,但也要丰富生活,学习必要的人生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青少年培养逐渐形成了兴趣和好的篮球习惯之后,面向精英的金字塔体系开始进行选材。日本的选材优先级与中国不同,中国过去这些年选材都是按照身高、速度、技术、球商作为先后顺序,日本选材则是先看技术,接着看球商,然后才是身高和速度。

  选材确定之后,日本篮协会组织各年龄段全国最出色的球员进行集训。每逢三天以上的长假,U14、U16、U18同年龄段最优秀的孩子们就会相聚一堂,彼此熟悉,为日后并肩作战打下基础。

  过去这几年,日本孩子在高中、大学阶段到海外发展的道路也已经被彻底打通,越来越多日本球员前往美国、澳洲接受更高水平的训练。

  双金字塔模式让日本的篮球青训体系化,每个阶段都能落实到实处。再结合校园,自然就能为日本篮球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反观现如今中国篮球的青训,我们拥有静态天赋更优秀的球员,和对篮球运动更为广泛的关注参与,但在目标共识和体系化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除此之外,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我们的青训有太强的功利性。希望接下来我们能够在青少年培训当中明确一点,即兴趣和胜利并不矛盾,要相互结合。青训的使命一方面要助力中国篮球扩大篮球人口基数,同时为国家培养篮球人才。

  9月2日,中国男篮负于菲律宾,以1胜4负的战绩结束男篮世界杯征程,在所有32支球队中排名第29位,连续第二次无缘奥运。

  经历了这样的惨败,整个篮球界都沉浸在由失败带来的巨大痛苦之中。但如果无法在痛苦之余总结教训,这样的失败就没有任何意义。过去这两周,《体坛周报》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邀请各领域专家,从世界篮球发展趋势、CBA联赛与其他联赛的对比、中日篮球青训现状等多个角度,撰写、发布了《男篮世界杯白皮书》。我们希望通过这份白皮书,真正让中国篮球各界人士以及球迷开眼看世界,尽可能地剔除陈腐观念、更新对篮球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体坛周报》篮球部的名义,同时代表参与编制《男篮世界杯白皮书》的各位作者,向中国篮协提出十条谏言。谏言的目的,不是开炮,更非嘲讽,而是希望处于低谷的中国篮球,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重回良性轨道。我们并不指望十条建议逐条落实,也没有期待中国篮协能做出回应,只是身为媒体,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经过采访、调研得出的东西呈现在读者和球迷的面前。水平有限,我们的建议或多有不妥之处,但倘若其中的一两条可以得到采纳,哪怕只是带给中国篮协和社会各界一些思考和触动,起到推动中国篮球进步、深化篮球改革的微小作用,我们的一腔热血和一点心血,也就没有白费。

  男篮世界杯期间以及中国男篮兵败之后,很多人都对中国男篮缺少斗志和荣誉感提出了批评,认为从国家队到各俱乐部都缺少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的确重要,但我们的职业球员身处的非职业环境,增大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也极大消磨了他们的荣誉感和斗志。球员们天天耳濡目染的,是走捷径、走后门、寻找规则漏洞、有法不依、默契球,圈内流传着各种假球和赌球的传闻;篮协在处理周琦一事上反复横跳,最终默许俱乐部和球员践踏规则。浸泡在这样一个所谓的职业联盟,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思想教育工作很容易变成无法触及灵魂的喊口号和说教。

  中国篮协应该带头认真总结,化耻辱为动力,不夸张地说,要洗心革面,重塑中国篮球形象,提振整个社会对篮球运动的信心。在内部总结之后,应向大众直陈改革思路,拿出具体办法——现有的规则和规定,合理的,要坚决执行;不合理的,尽快修正——并主动要求舆论监督。

  虽然男篮连续两届世界杯遭遇挫折,但目前我国实际上正处于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期。CBA和NBL联赛上座率喜人,CUBAL、耐高联赛既叫好又叫座,各种草根比赛、网红比赛,包括村BA都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篮协杯,一方面满足球迷群体和网络用户追星、猎奇的需求,让更多人关注篮球、欣赏篮球;同时也搭建一道草根与职业球员交流对抗的桥梁,让草根球员、年轻球员有机会实现他们挑战职业球员的梦想,讲出更动人的篮球故事。未来倘若CBA扩军,也可以把篮协杯的表现,作为NBL球队升级的参考。

  此外,中国篮协还应布局构建多级联赛体系。我国联赛的职业化方向,不应是模仿NBA。以我国目前篮球发展的现状,我们至少应该形成三级甚至更多级的联赛架构。这样的架构,才能带给低级别联赛球队希望,也给CBA的球队带来压力和刺激,形成更大的竞争,提升联赛的强度和水平。

  具体到比赛的赛制和规则,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照搬NBA,而是应该更多地和FIBA的比赛接轨。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保证比赛的强度和精彩程度,二是让中国球员适应国际比赛的环境。目前除了CBA、NBA和完全仿照NBA的菲律宾PBA联赛,所有主流联赛的比赛时间,都是四节、每节10分钟。中国篮协将比赛定为48分钟,有强化球员体能的考虑,也有服务广告商和电视转播的需求。但从世界杯的比赛上看,40分钟的高强度比赛,对球员的体能要求更高,经历过48分钟赛制的中国球员非但完全没有优势,反而很不适应。如果考虑商业化需求,CBA可以在FIBA比赛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暂停次数、调整暂停时间,保证电视转播和广告商的利益。

  在规则以及对规则的解读方面,CBA也有必要与FIBA保持一致,让球员适应国际比赛的吹罚。我们还建议中国篮协保持与国际裁判界的紧密联系、交流,开展业务探讨和学习,在必要的情况下邀请洋哨执法部分比赛,这也是加强裁判界国际交流,重夺在裁判界的话语权的必要一步。

  在国家队层面,虽然今年世界杯的成绩并不理想,但在世界杯前组织高质量热身并没问题,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我们应保证各级国家队每年和高水平球队进行一定数量的比赛,从实战角度,更好地理解国际篮球,尽量缩小我们与世界高水平球队的差距。

  由于疫情等原因,或许是基于对中国男篮在亚洲范围内作战环境的判断,CBA取消了亚洲外援。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改变,既没有起到限制对手实力的作用,同时还降低了CBA联赛的整体水平。很多比赛强弱过于分明,不但导致联赛精彩程度的下降,还为假球、默契球提供了温床。加上外援四节四人次的政策,国内球员在联赛中压力不足,在国际比赛中抗压能力不足,其结果就是我们的联赛强度不足以支撑球员在国际大赛舞台上发挥水平。在现行奥运会晋级规则中,亚洲杯已经不再承载直通奥运会的任务,我们想重返奥运舞台,需要更高的训练水平、更大的比赛强度。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建议CBA恢复亚洲外援政策,并逐步彻底放开对亚洲外援的限制,并考虑将其他外援的使用规则,从现在的四节四人次,增加为四节六人次,甚至在未来进一步增加外援出场时间。此外,借鉴欧洲联赛的经验,中国篮协或应牵头创办多层面的洲际俱乐部正式比赛,包括亚冠、亚洲联盟杯、亚洲青年俱乐部杯,让尽可能多的球队和球员,获得更多的比赛尤其是国际比赛的机会。

  从2021年8月到2023年8月,整整两年时间,“周琦事件”给中国篮球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也让中国篮球遭遇了多轮实质性的以及形象上的危机。在周琦事件背后,是人们对CBA《球员选秀、工资帽、聘用及交易管理规定》中俱乐部可以用D类合同“锁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巨大质疑。在集体谈判制度缺失的情况下,CBA公司、俱乐部和球员三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中,缺少球员利益的诉求表达通道。而在申诉无果的情况下,周琦选择暂别CBA,之后又长时间无正式比赛可打,竞技状态下滑严重,对国家队的备战和比赛造成了较大影响。

  中国篮协应与CBA公司论证和协商修改现行规定的可能,如缩短母队优先续约权的年限,母队是否应该以及应该如何获得补偿。同时,CBA应进一步放开球员流动,鼓励俱乐部将球员尤其是年纪较小的球员租借到有球可打的地方,形成良性竞争,避免出现练的不打、打的不练等现象。

  在周琦之后,中国球员再也没有现身NBA赛场,日本却同时拥有两名在NBA效力的球员,而且这两位球员的发展和表现还颇有亮点,这让很多中国球迷感到羡慕。但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新赛季的NCAA一级联盟,将同时出现7位日本球员的身影,而中国大陆球员只有王俊杰、于弘凯、张陈治锋、李信仪4人。是我们的年轻球员天赋不如日本?并不是,而是因为日本篮协和俱乐部,都在想尽办法把孩子往外送,他们的俱乐部非常开明,知道B联赛的水平有限,他们会尽量满足球员的个人发展。

  中国的职业球员不愿出国,是因为竞争力偏弱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也因为出国打球经济上会受到影响。而年轻一代出国难,则是因为俱乐部不愿放,球员的家庭也担心,出去闯这条路,虽然它的平台好,成功概率会更高,但是它的风险系数肯定会比留在国内有所增加。

  在这样的双重困难面前,中国篮协首先要意识到,把年轻球员送往更高水平的舞台,是中国篮球走出低谷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方式;之后,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留洋激励政策,不论是对俱乐部还是对年轻球员,都要既给鼓励又要给足实惠。年轻球员缺少经验和面临选择时的判断能力,篮协可设立一个面向旅外小球员的专项工作组,对小球员出国打球提供建议和相关服务,随时追踪发展状况,必要时可以提供建议,帮助球员成长。这个小组,还可以在某些机构组织年轻球员出国留学时提供专业建议、视频和数据分析等资料。

  日本男篮在世界杯中取得了代表亚洲直通巴黎的资格,也引发了中国球迷的热议。这样的战绩,并不足以说明日本男篮就是亚洲最强,但通过对日本B联赛的调研,我们发现了不少可供中国篮协、CBA公司参考之处。甚至可以说,日本B联赛从无到有、步入正轨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打造职业联赛的绝佳样本。CBA有很多作业可以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B联赛把自负盈亏当成了最重要的准入标准:凡是B联赛的职业俱乐部必须能够盈利,不能连续出现三年赤字,并由第三方公司审计各俱乐部财务状况。

  而在CBA,多数俱乐部入不敷出,广州龙狮俱乐部4月发布财报,2022年度球队亏损2609.5万元。很多人将CBA球队的亏损归结为大环境、社会和市场问题,但你就很难解释为何某些MCN公司在篮球垂直领域能赚得盆满钵满。在《体坛周报》记者的走访中,多家CBA俱乐部管理层成员表示,之所以亏损,一是因为CBA联盟对球队是否盈利并不重视。联盟对各俱乐部经营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还要制定政策、设立奖惩,进行推动和引导。具体的经营和营销方式,如比赛日活动、社媒运营和社区服务方面,也应给俱乐部提供辅导。

  俱乐部反映的第二个问题,是CBA联盟对经营权把控太紧,俱乐部缺少经营自主权。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日本B联赛的做法是,只有转播权、总决赛冠名权等少数权益由联盟打包销售,绝大部分赞助商合同都由球队自主商谈。这个作业,也可以考虑抄一下。

  包括我国在内,很多国家和地区体育项目主管部门都提出了“金字塔体系”的概念,并将之视为项目发展的核心构架。但在日本,不论是足球还是篮球,都建立了双金字塔模式的培养体系,两座金字塔,分别面对大众和精英。面向大众以激发兴趣和终身体育作为导向,精英体系的金字塔,则是为了培养国家级人才。

  双金字塔结构的好处,是在孩子的少年阶段,避免“胜利至上”的观念。日本的少年培训强调,可以追求胜利,但也要丰富生活,学习必要的人生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胜利。在青少年形成了对篮球的兴趣和好的习惯之后,面向精英的金字塔开始选材。日本篮协会在这上面投入巨大的精力,组织全国各年龄段最出色的球员进行集训,集结最出色的教练、动用尽可能多的资源,为未来的国手们服务。

  这样的精英模式,我们完全可以效仿:中国篮协可以组织各地各年龄段的顶尖运动员,在寒暑假甚至十一长假接受统一训练,由高水平教练员任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分组,让这些潜力股尽早彼此熟悉,为日后并肩作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由篮协出面邀请一些其他几个国家的同龄高水平球队,与这些国内顶尖青少年球员进行对抗赛,通过与高水平球队交锋了解世界篮球发展趋势,提升球员和球队的整体竞争力。

  很多欧洲国家,在青训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青少年从小学到的篮球知识、接受的篮球培训,都有非常强的一致性。这样的特点,在近年的日本男女篮身上也有比较充分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男女篮在天赋受限的情况下,甚至即便缺少一些核心球员,也打出了令人尊重的表现。

  我们国家最近几年的篮球培训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期,篮协非常重视青少年培训工作,学生家长也乐于让孩子打篮球,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同时也是需要去好好珍惜和把握的机会。在这样喜人现状的背后,却也有隐患,其中之一,便是我们的篮球培训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体坛周报》记者走访了多家篮球培训机构,接受采访的教练,大多不知道我国有没有适用于青少年的篮球培训大纲;有些教练知道有“大纲”这个东西,但表示他们用的是培训机构自己的教材。

  实际上,我们有一套《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这本书2012年首次出版,2019年,“大纲”组委会的代表曾表示准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建立一套技术完备的、并且符合教育系统的篮球培训大纲。但到目前为止,接受记者采访的各地篮协的工作人员,都表示还未见到。

  如果这套大纲还在编制,希望中国篮协将更了解当今世界篮球发展的专家委派到组委会;如果这个项目尚未启动或已暂停,希望篮协尽快启动或重启,组织拥有现代篮球思维和认知的团队,编制紧跟世界篮球发展的青训方案。

  先进的篮球长什么样?通过今年的男篮世界杯,很多人在欣赏精彩比赛的同时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本报的《男篮世界杯白皮书》中也有简要描述。但当男篮世界杯的热潮退去,除了个别专业人士,大部分人都不会再提起现今世界篮球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具体到青少年篮球培训领域,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和教练、各学校校队的教练们,能够在意世界篮球理念演变、先进篮球教学方法的少之又少。

  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缺少严格的培训以及考核制度、缺少对现代篮球教学方法的掌握,导致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是我国青训工作的最大症结。尤其是在体教结合的大背景下,学校教练与训练水平相对较低,让很多孩子的天赋被埋没了。一位熟悉青少年篮球工作的某地篮协负责人表示,现在篮球培训太火,教练的缺口太大,别说传递先进篮球观念,就算是旧的方法也都培训不过来。

  因此我们提议采取线上培训甚至免费提供教学视频的方式,扩大接受培训的基层教练数量,让教练理解世界篮球趋势,掌握训练方向和方法。在篮球短视频非常火爆的今天,真正系统的篮球教学视频,还是上世纪90年代张卫平指导为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篮协应当尽快组织拍摄具有现代篮球眼光和教学方式的开源教学视频。这样的免费教学视频,除了可供基层教练和学校的老师们学习,学生家长也可下载取用,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好的篮球教育。





粤公网安备 粤ICP备10231418号